111期上音校友通讯全文下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17浏览次数:19439

上音校友通讯录

111              

 

上音校友通讯录第111期  2017年10月11日.docx    可点击链接下载全文

 

我院接连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市五一劳动奖状称号

 

“三步走”发展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为90 周年校庆献上厚礼

 

五一节前传来好消息,上海音乐学院接连斩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两项含金量极高的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我院研究生部团总支也被授予“2016 年度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光荣称号。

4 28 日,来自上海市总工会的消息,2017 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章)、工人先锋号揭晓,上海音乐学院荣获2017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称号。今年全市共有176 家单位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其中,来自教育系统的获奖单位共有9 家,两所高校荣获这一含金量最高的荣誉。

4 18 日,2017 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市委党校召开。会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对第十八届(2015-2016 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进行了表彰,上海音乐学院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上海市文明单位是由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的标志本市基层单位“四个文明”建设综合性成果的最高荣誉称号。

 

“上海之春”开幕

我院9 12 场参演人数创新高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以“推新人新作,展示、交流国内外新的音乐作品、新的音乐表演形式”为宗旨,是上海音乐舞蹈文化的标志。

作为主要承办方之一,上音始终贯彻音乐节的宗旨和使命——塑造上海音乐文化品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推进上海文化建设、构筑上海城市文化形象做出贡献。

今年上海音乐学院承办系列演出项目共9 12 场,闭幕音乐会以“一带一路”主题、其他音乐会围绕“新人新作、经典回顾”两大特点。共推出35 部新作,涵盖歌剧、管弦乐、室内乐、民乐等演出形式,以及包含声乐、民乐、作曲、钢琴、小提琴、圆号、大提琴等专业的35 位新人。全院参演师生共约730 人次,创近年新高。

今年上音承办的演出项目依然推出优惠票,最低票价低至30 /张,总计5000 张优惠票。

 

“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

踏春归来

 

暮春时节,5 6日星期六上午,“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开幕演出在观众的热烈期待中,于贺绿汀音乐厅如期举办,收获“开门红”。

上音星期音乐会创立于高考恢复之初,曾是上海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连续举办300 多期,受到市民群众热烈欢迎。而早在1928 5 12日,建校之初,我院就举行了第一次学生音乐会,并逐步建立了经常性的不定期的音乐会演出制度。在建校头十年(19271937)中,较大规模的音乐演出,学生音乐会有54次,校外公演20 余次,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开创了我国音乐艺术院校重视艺术教育实践的优良传统。

在即将迎来90 周年校庆之际,“星期音乐会”这一文化品牌在中断将近20 年后得到恢复,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将有助于我院进一步拓宽艺术实践教育平台,帮助市民走近高雅艺术,感受音乐魅力。

本次“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的踏春归来,更是以全部公益、免费的形式,在每学期的双周周六上午十点以预约的形式向公众开放。演出将从上音每年数百场的艺术实践音乐会中择优遴选,由优秀的师生、校友,为观众带来音乐艺术的享受。

 

总建筑面积31926 平方米、拥有1200 个座位的上音歌剧院计划于2019 10 1 日正式开放。这座未来歌剧院长啥样?5 8 日,歌剧院110 模型首次在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上向市民预约开放。

走进上音汾阳路校区,眼前一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未来,上音歌剧院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整个建筑由法国包赞巴克建筑事务所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建成后将是一幢5 层综合体,地下3 层,地上2 层。除了一个1200 座的中型歌剧院之外,还有4 个排演教室分别用于歌剧、管弦乐、合唱和民乐的排练,以满足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排演需求。1 个报告厅将用于学术交流,此外还有一些设备用房以及300 个车位的地下车库。上音歌剧院将成为一个音乐演出、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国际交流的综合体。

要建造国际一流的专业歌剧院,声学效果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上音歌剧院靠近1号线地铁,最近距离仅8 米。法国声学团队曾连续48 小时在歌剧院周边进行声音采样进行分析,以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为了隔振降噪,上音歌剧院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一样,用弹簧阻振器的方式构成了“全浮”结构。

除了隔振降噪,还要在歌剧院中进行科学的声音设计,让观众在任何位置都能获得良好的听觉享受。为此,来自法国的声音设计团队进行了精确的计算。这座歌剧院也适用于交响乐演奏,但歌剧和交响乐的混响标准不同,甚至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需要的混响标准也不同。设计巧妙的可移动天花板和矿棉吸音板,可改变歌剧院内部容积,适应不同演出形式,呈现最佳混响效果。

反声板后的矿石棉能够移动,确保声音可以根据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或德国歌剧,以及交响乐的要求呈现不同的声音效果。

国际上,歌剧院和音乐厅的声学测试一般通过计算机模拟测试或模型测试进行,上音歌剧院选择双管齐下。这个用于声学测试的110 模型,耗费了半年时间制作。去年12 17 -21 日,法国声学团队在这个模型中进行了连续5天、每天24 小时不间断的测试,搜集了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无论是模型测试还是计算机模拟测试都达到了国际标准。

要建造一座好的歌剧院,除了“声学”问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一突破这些问题,以工匠之心去建构,一座世界一流的高规格歌剧院便指日可待。

上音90 周年校庆网站开通

 

5 10 日,上音90 周年校庆网站上线,全面发布校庆活动信息,并开通对外联络互动的通道。对于校庆活动筹备以及网站建设,上音院办主任、校庆办主任史寅接受了采访(A)。

Q(记者):上音开设90 周年校庆网站的目的何在?

A:主要实现三大功能:第一是将校庆工作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通过网站发布,及时公告校庆活动内容和日程安排;第二,让全球校友、其他高校以及社会公众对目前上音校园建设、学术现状有所了解。上音并不是只躺在前人种的大树下乘凉,在新的时代,上音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苦练内功推进内涵建设,对标顶尖深化国际交流,为创办国际一流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第三,汇集全球校友信息,打通交流通道,联络校友情感,同时搜集和沉淀出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

Q:网站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有什么特色?

A:网站内容主要分三大板块:校庆公告、今日校园、校史与校友,其中特别开设了“我要投稿”栏目,希望通过建立这样的互动通道,搜集与上音有关的故事,例如你在上音难忘的经历,你在上音最美好的回忆和照片,以及你在上音获得的各种荣誉等等,都可以通过这里反馈和分享。

Q:上音90 周年校庆将有哪些活动?

A:根据有关要求,我院本着隆重、简朴和学术的方针主办校庆活动,活动大致分几个类型,一是庆典类,包括校庆大会、庆典音乐会、国际院校长论坛、大师缅怀活动;二是出版物,包括画册、光盘、图书等;三是各院系举办的音乐会。我们还推出校庆logo 征集活动,从5 10 日至6 10 日,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与,请密切关注上音校庆网站。

 

 

 

上音主办“中国近现代音乐、音乐人与爱国情怀”跨学科研讨会

 

421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社和《社会科学报》社协办,上海音乐学院思政中心、音乐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近现代音乐、音乐人与爱国情怀”跨学科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北大、清华、复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全国19个高校科研机构的40多位多学科专家学者参会。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  《社会科学报》社长兼总编辑段钢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研讨会研讨内容涉及到了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王瑞一行访问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

 

65日至8日,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瑞率团出访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出席该校20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66日下午,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校长乌莱克瑟希女士会见了王瑞和我院管弦系副主任蓝汉成教授、国际交流处翻译马晓明一行,该校理事会主席约翰内斯·麦瑟尔教授以及副校长、教务长参加会谈。双方对两校多年来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和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王瑞转达了我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的问候,并邀请瑟希女士于今年11月来上海参加我院90周年校庆活动。

会谈中,双方对合作建立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硕士方向、教师学生互派互访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达成高度共识。王瑞表示,希望通过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以及欧洲室内乐学院的深入合作,打造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一流的室内乐学科方向,培养一流的室内乐人才。

 

对接世界现代音乐前沿,创新国际联合办学模式

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成立

 

 

 

 

 

 

5 26 日,上海音乐学院与伯克利音乐学院合作备忘录于我院正式签署,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伯克利音乐学院资深副院长劳伦斯·辛普森、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等出席签约仪式,这标志着具有世界视野和学科前沿的现代音乐合作模式正式启动。

从去年10 月起意,到今年4月间,两校开展了多次互访互动,以创新性的思维和务实性的态度,最终形成联合举办现代音乐院、建立“战略学术伙伴”关系的高度共识。随着院长林在勇与伯克利音乐学院资深副院长劳伦斯·辛普森在合作备忘录上签署,两校正式启动合作模式。由两校校长及相关专业负责人共同担任现代音乐院理事成员,聘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任名誉院长。

 

我院率先创设民族乐队学院

 

 

 

 

 

 

5 25 日,我院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宣布率先成立民族乐队学院,这是国内外第一个以乐队学院模式,对中国民族管弦乐人才培养、创作、表演及理论研究开展系统性学理性研究和学科化建设的重大创新举措,必将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走向世界注入新动力。

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表示,上音建校90 年来,几代人对民族音乐的继承、积累、探索、创新,决定了上音可以勇担中国音乐的开拓和引领的历史使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民族音乐学科如何回应时代命题,面对未来发展,引发思考和叩问。

 

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研究中心在我院成立

 

 

 

 

 

 

5 13 日上午,在我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的框架下,以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为核心,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推广为其宗旨的研究机构——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会议由我院主办,“高研院”、科研处、《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承办,中国音乐史学会、《音乐艺术》编辑部、《中国新音乐年鉴》编辑部、《上音历史沿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与传播”学科团队协办。来自院内外逾六十名专家学者和师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纪念陈洪先生110周年诞辰

学术研讨会召开

 

5 13 日下午,“纪念陈洪先生110 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于我院隆重举行。研讨会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史学会、科研处、《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承办,《音乐艺术》编辑部、《中国新音乐年鉴》编辑部、《上音历史沿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与传播”学科团队协办。

 

蔡元培讲堂第十八、

十九期成功举办

 

5 3 日、5 18日,我院蔡元培讲堂第十八期、第十九期在学术厅成功举办。讲座均由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主持。

第十八期讲堂邀请了我院钱亦平教授为师生进行题为《音乐分析的历史观察点》的专题讲座。

第十九期讲堂邀请了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黎光教授为师生作《“中国乐派”与中国音乐学院的使命》专题讲座,讲座中首先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强调“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把人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要把艺术家培养成人”的教育理念。

 

 

 

学习和思考

·丁芷诺·

 

上周我参加了音协组织的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的三天学习,听了中国文联李前光及上海文联尤存两位的报告,看了德艺双馨词作家阎肃的介绍录像,尤其是听了音协主席叶小刚结合他自身实践的报告,很受启发,收益良多,有所思考。

音乐学院的作品是学生

作为音乐学院,虽然也有创作音乐作品的责任,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作品是学生,(不应只是获奖学生,而应该是培养出批量的优秀学生)。每次我到国外或接触国外音乐家时,都有感于我们的老校长肖友梅先生在1927年就能以当时最先进的模式一巴黎音乐院来创办上海音乐学院实在是了不起。历史上过去音乐家的培养都是家庭音乐学习,如海顿学院和莫扎特小提琴学校,只限于师傅带徒弟或父子相传的家庭音乐学习,只有在法国革命后的巴黎音乐学院才是面向平民,课程是全面的,(包括视唱练耳。音乐史等)学器乐的不再是只会技术的匠人。因此,一所学校的课程内容也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像是个大花园,是否有着肥沃的土壤?有没有精通专业的园丁?这些往往是一所学校的名声所在。

  前几天我和一个学生聊天,谈到小提琴家海菲茨的演奏,这个学生脱口说:“海菲茨?不是洗发水吗?”我想,如果以后海菲茨成了洗发水,莫扎特成了巧克力,我们国家在经济成为强国而国民文化上如此无知不是太可悲了吗?上音教务处已经有十三年不设“弦乐艺术史”课程了,年年呼吁也不管用,“管乐艺术史”还是朱启东先生在60年代教过,“文革”以后就再没开过。如果我们的领导眼里只有获奖的学生才是人才,而不关心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那几十年来我们所培养文化缺失的学生如何撑得起我们国家音乐的大梁?  对学生来说,四年的本科学习时间实际上只有三年半,每堂课都是宝贵的,但领导一声令下就可以随便停课,这样做值得吗?这使得老师们觉得,既然领导也不在乎上课,我干吗要认真上课?上学期我的学生至少有三到四堂课是因为乐队排练没有上成的,占一学期专业课的四分之一,(学生缺课三分之一是不能参加考试的)。我们的乐队课从来就不能算个课,一直不断地完成各种演出任务,成了一个不用支付工资的乐团。我希望不要再出现随便停课的事,音乐会活动都应该是围绕教学需要设置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考试期间去搞与专业团体抢观众的新年音乐会。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沿袭上音的一贯传统以及几代院长们的领导思想,在关心课程关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反思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了许多,国际交流通畅,学习资料方便,学乐器的人比以前多很多,为什么我们的考生反而更差?毕业生也不尽人意。社会反映也不怎么好,这虽然与整个社会浮躁风气有关,但我认为至少在指导思想上是走了弯路。影响业余音乐教育最主要的是遍及全国的名为提高实为赚钱的“器乐考级”,影响专业音乐教育最主要是“获奖率”,谭抒真院长在1992年就发表了“端正人才培养方针,造就艺术领域通才”的文章批评这种“金牌战略”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但现在看一所学校是否有成绩,仍然还是看有多少人获奖?而且一个国际大奖只能管五年,我曾听到一位党委书记着急地说:“xxx的奖快到五年了,咋办?”获奖是学校有成绩的标志,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母鸡品种高,鸡蛋自然好。如果不是在母鸡身上下功夫,鸡蛋肯定越来越差。

 

领导力的体现

关于青年教师的问题,叶小刚主席在报告中几次提到我们当年搞的《二泉映月》《烈士日记》给他的影响,这就使我回忆起当年的我们才大学一年级,20岁的青年,什么都不懂,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好领导,在上音党委书记孟波和管弦系支部书记刘品领导下,把我们组织起来学习民族民间音乐,鼓励我们把学到的民族音乐在西洋乐器上进行改编,才出现了《梁祝》等作品,管弦系也出现了不少既能创作又会演奏的人才。我现在常看到有些青年教师其实是很想做点事的,但却没有方向,因为现在领导采用的是一种“项目领导法”,你报项目来我给你钱。我很怀疑这种领导法,我曾参加过一次项目审查,某教师提出要给一首乐曲划上弓指法申请一万元,还有的提出的是超出能力的把巴赫全部无伴奏奏鸣曲经典录成唱片的计划。我认为,青年教师他们比我们聪明,外语电脑样样会,可惜没人组织他们。领导的责任不应只是坐等他们各行其是,报了项目给钱给钱就算了,结果出了问题等着挨批吧。

人才成长需要多样化

  关于音乐学院招生问题。现在社会多元化,小孩从小学音乐但并不一定选择走专业的道路,音乐学院也不像以前只有独此一家,选择的机会多了,如果你办学没有高质量没有好的老师,学生出国找更好的学习坏境也是无可非议的,上音教务处不是办了多年的“名师夏令营“吗?答应免学费吗?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光用钱留得住人吗?我认为如何使课程有吸引力可能比钱更重要。人才的培养方式单——也是其中的原因,上世纪60年代我们有过“管训班“,四年半就办出了一支乐队—上海芭蕾舞团乐队,上海交响乐团等也办学馆。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听宋丹丹访谈,她面临高考,数理化不行,还好北京人艺招学员,才有了这位优秀的演员,现在一味讲文凭,不是硕士还不行,学生中有不少人实际上只是在混文凭。我和几位同事自1994年办起了“丁善德音乐学校,二十多年考上上音的学生82名(包括附小附中大学)他们在中学小学学文化课,高考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但附中有的学生文化课就是不行,这和长期的风气有关,也和课程制度有关,一味降低标准能解决问题吗?他们出国不也要考托福吗?

上海音乐学院今年就要庆祝九十周年了,如何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如何实现领导力?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我建议我们的领导组织教师们展开大辩论,大讨论。以实际行动迎接90周年校庆。(原刊上海音讯2017325)

 

 

怀念我们的老校友莫尔

·吴毓芳·

 

莫尔吉胡的爱人舞蹈家斯琴格日哈在520日一早打电话给我,说“吴毓芳是我们在上海最好的朋友。我现在想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昨天晚上莫尔吉胡走了。”我顿时心情沉重,我悲痛,我哭了。不时又回忆起来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的耿直赤诚的豪爽性格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老莫同志一心热爱社国,热爱音乐,一心为了祖国的音乐事业,他的创作,他的理论探讨是遗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永远怀念他,希望他一路走好。

 

悲恸怀念老学长莫尔吉胡同志

·陈聆群·

 

 2017519日下午,常受宗同志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个惊人的噩耗:我们的老学长莫尔吉胡同志谢世了!此后几天里,沙汉昆同志和吴毓芳同志也都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这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悲痛讯息。

我是在195623岁的时候考入当时在漕河泾的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本科的,开始学的是戏曲作曲,而由于在1958年我参与了由当时已经是我们理论作曲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莫尔吉胡领头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音乐史(19191949)》,这就成为了我作为中国音乐史的学习研究者的一个转折点和开端。说起来我成为上音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一名教师,是同我们的老学长莫尔吉胡同志的带领是分不开的。

莫尔(当时同学们都习惯这样称呼他)是一位蒙古族同学,年纪幼小的时候就成为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的一员,有丰富的革命经历,而且为人又有蒙族人特有的豪爽开朗,因此没有多久我和许多同学就成为与他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在我毕业留校任教以后,在”文革”之后的几次逢五逢十的校庆中,莫尔又都作为当时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厂长,率领着摄制组来母校参加校庆活动,并且为母校拍下了许多珍贵的校景与活动镜头,今天还保存在我们的校史资料库里。他每次来,我都参与了他和同学们欢聚畅谈的活动,这一组组难忘的镜头,至今犹在眼前。

就是因为我与莫尔一直没有中断过联系,2014年的初夏,他给我寄来了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编辑发行的十卷本《莫尔吉胡音乐作品集》的前三卷,即:第一卷《音的逻辑》,第二卷《吹笳与鼓簧》,第三卷《艺海生涯》。

 

 

 

 

 

 

 

 

 

 

 

 

 

 

虽然我至今还没有能够集齐这十卷本,既收入他的音乐文论又收入他的音乐作品的洋洋大观的文集,而仅初读我收到的三卷,就获得了不少教益。

第一卷《音的逻辑》,是由也是我们的老同学,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权威学者樊祖荫同志作的序,第二卷《吹笳与鼓簧》则是由我们共同的师长钱仁康先生作的序,他们都高度赞扬了莫尔文论的学术价值。如钱先生的序言,对于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不绝如缕地记载了千百年,又诸家各言其是地考辩论证了千百年的“胡笳”的难题,说由于莫尔吉胡深入到牧区草原艰难寻访,“证明了今天新疆和内蒙古草原上还留着胡笳的实物,而且证明当年由张博望(张骞)从西域带来的那首名为《摩诃兜勒》的名曲,即是今天蒙族老人玛尔达还在吹奏的《郇可尔泰的赞颂》”,即此一例,钱师就兴味十足地认为这是“解决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疑难问题,此事很有历史意义”,为此,钱师“欣闻付梓出版,我以先睹为快,并乐为之序。”足见莫尔文论对于中国音乐史研究的贡献。

对于我个人来说,莫尔又是我的良师诤友,因为我们在那个”火红的年代”1958年的特殊时代氛围,几乎人人都头脑发烫,”左”气冲天(尤以我为最),我们在当时上音的院系领导支持下,以不到一年时间和十来个同学与少数几位老师赶写出来的四大卷20来万字的《中国现代音乐史(1919-1949)》,在今天看来,有许多文字是不堪卒读的。不过,历史总是有失有得的,就像我在2015年写的那本小书《八十回望一一我的音乐历程》里所说的那样,由于我们十来个同学与青年老师有着理论作曲系党支部书记常受宗老师和学生党支部书记老学长莫尔的带领,他们从建组、立提纲、学习、讨论、访谈老音乐家、采集史料、执笔成稿到反复修改,都站在第一线,领着我们苦干,又帮我们协调各个相关单位与个人的关系;尤其是莫尔,他当时与另一位同学戴鹏海负责起草全书最难写的音乐创作这一部分,他们从史料采集到一首首乐曲反复吟唱分析,又精读如李业道同志聂耳歌曲创作的文章,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真正进入了最佳的状态,而我作为负责写作每章引论与结语以及论述聂耳专章的成员,几乎参与了他们的所有研讨、学习、写作、修改活动,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

尤其是我常常“自命不凡”,不时会出口伤人,而莫尔则以蒙族人特有的豪爽,往往就对我直言不讳地批评,甚至申斥几句,这对我的为人和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有机会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琴台音乐会”,在长江轮船上偶遇一位曾经在莫尔领导下学习工作过的蒙族同志(恕我忘记了他的蒙族名姓),他对我说起“文革”中莫尔夫妇受到造反派迫害的情形,当时他对我说:我认为莫尔是一位“透明”的好同志好领导,意思是说在莫尔这样一位襟怀坦荡的共产党员与领导人手下工作生活,是用不着防备什么,顾虑什么,而是永远会畅快地工作和成长的。

用这”透明”两字来称道莫尔,我自己觉得真是很确切的。因此,在今天莫尔谢世之后,我会时时想到”透明”的莫尔还在含笑注视着我们,看着我们怎样也能,逶明”地工作生活,像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和与人相处。

“透明”的老学长莫尔吉胡同志永垂不朽!

 

 

 

 

 

 

 

 

 

 

 

 

 

 

 

 

 

 

 

 

 

 

 

 

 

                    男,汉族,安徽省安庆人。出生于19291119日,因生病医治无效于2017326日晚2316分在合肥省立医院逝世。享年88岁。

方绍墀同志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作曲于198911月退休。曾任为九三社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原理事。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常务理事。安徽省黄梅戏基金会原理事。

方绍墀同志19504月参加工作。19509月在安庆地委干校学习。195011月调入安庆地委文工团。1952年初调入安徽省文工团。1953年初安徽省委决定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四人筹备小组。方绍墀同志是四人小组成员,1952年黄梅戏剧团成立后调入黄梅戏剧团音乐组工作。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毕业后由省黄梅戏剧团对学院提出要求,被分配回安徽省黄梅剧团任专职作曲至退休。

方绍墀同志其主要作品有:  电影《牛郎织女》合作,《龙女》。电视剧:《西厢记》、《朱熹与丽娘》、《团员之后》《看戏路上》、《唐诗宋词》等均获得过“飞天奖”、“金鹰奖”、“创新奖”,《看戏路上》被“人民音乐”出版全剧曲谱。

舞台剧:《天仙配》合作“打金枝”、“红楼梦”、“香罗帕”、“西厢记”、“玩会跳船”、“春草闯堂”、“兰桥会”、“唐知府审诰命”、“喝面叶”、“罢宴”、“呼唤”、“审椅子”、“张飞审瓜”、“胜利在望”、“憨哥与巧妹”等。与人合作的:“天仙配”、“春香传”、“党的女儿”、“红色宣传员”等,“天仙配”1953年与王文治先生合作。1954年第一届华东六省一市在上海市汇演获得音乐演出奖。黄梅戏音乐研究论文有“大妻观灯”的调试发展手法。“黄梅戏复调手法的应用”。“黄梅戏旋律的民族特色”。“严风英唱腔为什么这样美”等这些学术论文曾在“安徽日报”、“乐坛”、“黄梅戏:艺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戏台群星”等发表过。

1981年安徽省黄梅戏受命赴香港演出复排“天仙配”,他为“天仙配”重新改编“五更织绢”获得很高的好评。

曾被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卜佳黄梅戏青年演员大赛。省电台,安徽省文化厅戏曲演员大奖赛,严风英,唱腔大奖赛等评委。20047月举办了《到底人间欢乐多》方绍墀作品演唱会。

2011年由安徽省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方绍墀黄梅戏唱腔选集”,并一同出版了CD。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唱段受专业演员、观众、听众、戏迷朋友们的喜爱,其中有“头戴珠冠”、“董郎前面匆匆走”、“龙归大海”、“果然喜从天上降”、“到底人间欢乐多”、“一月思念”、“晚风习习”、“葬花”、“梵稿”、“五月春风吹”、“阵阵细雨阵阵风”、“碧云天黄花地”等。

方绍墀同志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黄梅戏作曲家,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黄梅戏音乐的精髓,又具有大胆的创新性。他的一生耿直忠厚、乐善好施、嫉恶如仇。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黄梅戏事业,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黄梅戏发展历史长河中是不可替代的。他的逝世是黄梅戏事业的巨大的损失。对于他的逝世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愿方老一路走好!

 

▲上海音乐学院原民族音乐系党支部书记、离休干部     同志,因病于2017642048分,在上海市徐汇中心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9岁。林阳同志,原名尚林才,1927830日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区,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194211月先后在上海私立景林小学、上海宁波同乡会第一小学、上海私立立华小学、上海私立惠中小学、上海私立清华小学、上海私立斯高小学读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失业,194211月~19438月失学,在家乡务农;19439月~19446月在上海聂中承中学读书。19457月在皖南新四军建设大学财经系学习,194510月起任新四军山东军区供给部被服厂会计、新四军山东军区供给部染厂会计、新四军山东军区供给部一总二分厂会计等职。19477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3月起,任山东省人民政府职工文工团分队长、指挥,山东济南市文工团分队长、指挥;19527月起任山东济南第三文化馆馆长、济南市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长等职;1954年在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作曲专业;1955年起先后任上海音乐学院工会办公室主任、声乐系党支部书记、教务科副科长、上音附中教导处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工会专职副主席、总务处党支部书记、民乐系党支部书记等职,1985年光荣离休。

林阳同志参加革命以来,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二等红旗选手一次,林阳同志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待人真诚,热心助人,要求上进。

曾在多个岗位辛勤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给周围年轻同志及老师、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阳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他是子女做人的榜样。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林阳同志  为祖国的建设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林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同志1931529日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人。1945年在内蒙军政大学中学部学习,1946年参加了内蒙古文工团。1949年在沈阳“鲁艺”学习。1954年至1958年由组织保送到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毕业后,先为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务长、校长。1989年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长。离休前担任内蒙古音协主席。因他的业绩与影响,蒙古国社科院援予他荣誉院士称号。2013年莫尔吉胡正是他的八十大寿,邀我院作曲系常受宗、江明惇、沙汉昆、吴毓芳、黄白等同志去内蒙。参加了他的音乐会,讨论会等活动,大家十分高兴。

后因患胃癌,不幸於2017519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