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期上音校友通讯全刊下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24浏览次数:34487

 

上音校友通讯第 106 期.docx

 

 

上音校友通讯

 106

  

 

 

习近平:周老师为人师表,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据《解放日报》报道,3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审议结束后,总书记与代表们一一握手告别。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声乐歌剧系主任廖昌永代表告诉总书记,4日凌晨自己的恩师、歌唱家周小燕因病逝世,总书记说,“我已经听说了,周老师为人师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上音人参加全国两会

为文化教育事业频频发声

 

在日前圆满闭幕的2016全国两会上,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全国人大代表廖昌永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许舒亚教授为“十三五”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建议献策,频频亮出上音声音。

两会期间,廖昌永代表做客新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并接受了《文汇报》等媒体的采访。廖昌永表示,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创作、以及对外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中央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中国歌剧如何走向世界乐坛的问题,他认为应立足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近年来的艺术积累,在传承和创新中开创歌剧的中国学派,全面整合资源推进中国歌剧国际化。此外,他还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在加强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应规划和布局,以及对外交流方面的系列举措。

 

上音举行“上海港码头号子”保护传承座谈会

 

318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座谈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上海浦东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罗建川,以及上海港码头号子传承人韩纬国等骨干民间艺术家参加会议。会议由上音教务处处长周湘林主持。

上音附中跻身首批市级

特色示范校

 

近日,经职成教在线网公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以排名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成为上海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之一。 

20139月,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通过申报和立项答辩,成为首批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创建单位,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在20151218日市教委组织的特色示范校验收评估汇报答辩会上,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来到现场,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对附中的示范校建设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提出  “附中创建特色示范校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并鼓励附中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思索和谋划好未来发展;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刘英代表学校进行了全面答辩。

 

《海上音》火爆松江大学城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创排的音乐剧《海上音》在两轮公演之后,1215日走进松江大学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会堂,为大学城各高校的师生们倾情演出,博得师生的一片叫好。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市教委副主任王平等领导也出席观摩了演出。当晚的教育会堂可谓座无虚席,大学城各高校的微信预告一出,立马吸引了师生们眼球。动人的剧情、优美的旋律、十足的唱功、到位的舞台表演使得观众们多次情不自禁为演出鼓掌!

该剧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以犹太音乐家与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渊源和中西方音乐艺术文化交流为故事缘起进行剧目创作。作品围绕音乐教授、犹太人小提琴演奏家阿瑟·乌纳与国立音专声乐学员凌芸的爱情故事及其任教的国立音专为叙事线索和主要场景进行情节展开。通过中国人民和犹太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反衬法西斯的残暴劣迹;通过对犹太民族与中国人民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描述,讴歌双方深厚的国际民族友谊和人间真情;从而抒写了一曲曲来自海上的音符。

《海上音》在校园演出,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演出结束后,许多同学都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演员在谢幕时,观众们更是起立给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获得如此反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该剧的创作基于上音的校史,将校园题材与历史大背景相结合;在音乐创作上不仅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犹太音乐元素,还融入了R&B、软摇滚和流行乐风格,十分贴近学生。再加上所有角色都由学生扮演。

 

 

 

 

上音聘任汉堡音乐戏剧大学校长兰普森荣誉教授

 

314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会见德国汉堡音乐戏剧大学校长、作曲与理论教授艾尔玛·兰普森教授及其夫人亚历山德拉·兰普森、作曲教授陈晓勇。三位此行系受我院邀请来沪举行为期三天的大师班、讲座音乐会等学术活动。

 

美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托马斯·汉普森来访

 

310日,美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曼哈顿音乐学院校董、声乐教授托马斯·汉普森先生携夫人来上海音乐学院访问,与上音副院长张显平、声乐歌剧系副系主任葛毅教授以及声歌系学生代表进行座谈。

 

林在勇会见TROMP国际打击乐比赛项目总监一行

 

38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会见荷兰埃因霍温TROMP国际打击乐比赛项目总监、国际当代音乐协会秘书长亚瑟·范·德·德里夫特先生及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学院讲师、里昂交响乐团打击乐演奏员、TROMP国际打击乐比赛首奖获得者杨怡萍女士一行2人。我院作曲系系主任叶国辉教授、现代器乐打击乐系副系主任杨茹文教授出席此次会面。

 

上音与茱莉亚学院续签

校际合作协议

 

114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会见来访的美国茱莉亚学院院长约瑟夫·波利希博士一行9人,双方续签两校交流合作协议。

 

四位世界级音乐家受聘上音

 

1218日上午,在隆重而简朴的授聘仪式上,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向著名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教授、罗伯特·麦克唐纳德教授及威廉·纳波雷教授颁发荣誉教授、客座教授证书,对三位钢琴大师多年来对音乐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最近一周来对我院钢琴师生的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对他们在艺术上的终生追求和成就表示钦佩。

 

 

 

上音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优秀组织奖

 

1210日,上海市教育系统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颁奖音乐会在上海大学伟长楼举行,会上颁发了本市教育系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上海音乐学院在获奖之列。

在纪念活动中,上音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精心策划组织,创作排演系列重大抗战及反法西斯战争主题音乐会和音乐剧,同时与江苏省盐城市政府共建“新四军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深入开展红色军旅文化研究。讲座、音乐会、主题活动多种形式并举,校内校外兼顾,教育传播并重,引导广大师生传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音乐创作与艺术实践,真正实现“深化红色文化品牌、丰富上音学科建设内涵”的协同创新目标。系列纪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辐射面大,社会反响热烈。

A、抗战史与校史结合  推动相关理论研究

B、撷取历史题材精华  打造原创音乐精品

C、纪念活动融入教学  推出舞台艺术精品

 

   

 

廖昌永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经学校推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上海音乐学院推荐的廖昌永教授入选2015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许舒亚当选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23日,在上海海外联谊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上海音乐学院许舒亚教授被增补为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沙海林为他颁发了聘书。

杨燕迪当选音乐图书馆联盟主席

124日至6日,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在星海音乐学院召开。会上议定成立“中国高校音乐图书馆联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被推选为“中国高校音乐图书馆联盟”主席。

 

 

 

 

我的妈妈周小燕

·张 本·

 

 

在妈妈的墓碑上,我写道:

一只热爱祖国的中国之莺,歌唱在四季;

一只辛勤劳作的快乐之燕,哺英满天下。

妈妈就是这样的一只莺,一只燕,在春暖花开的大地上莺歌燕舞,不知疲倦地把她的欢乐,把她的爱,撒向四面八方。

妈妈说她是幸运的。自她出生,热爱音乐的银行家父亲就为她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使她的音乐才华在日后得以充分的发挥。正直的父亲母亲不仅从小培养了她独立自强,不贪钱财,乐于助人的性格,更是在思想上给她植下了爱自己祖国,爱自己民族的根。抗战期间,妈妈同其他爱国青年一起,组建了武汉合唱团,走上街头,演唱抗战歌曲,号召民众团结抗日。在法国学习声乐期间,她切身感受到作为一个弱国公民被人瞧不起的耻辱,更激发了她爱国的热情。学成回国后,她一边演唱,一边教学,遵从父亲的教导,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对她关心培养,不仅在业务上给了她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在政治上为她指明前进的方向。

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妈妈受邀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文代会。她后来多次跟我说,这次文代会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在这次会议上,她见到了一直崇敬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要她向为抗战牺牲的弟弟学习,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周总理的这句话一直牢牢地铭刻在她的心里。这次文代会,让妈妈看到了生活的目标,明白了为谁而唱。自此以后几十年,直到她生命终结,不管中间发生了什么曲折,她始终没有改变这个信念。在妈妈生命的最后一个生日,我曾问她:“在你过去的98年里,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最开心?”她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开心事,印象最深的还是1956年入党的时候,当时激动得眼泪止都止不住,觉得自己从此可以像心中向往的共产党员那样,为中国人民做事了。”

在妈妈的一生中,周总理一直是她心目中的榜样,做一个周总理那样的共产党员,一直是她做人的标准。在整理妈妈遗物时,我看到一个木盒,里面整齐地保存着一叠五六十年代妈妈交党费的收据。收据的纸张已经泛黄,但是平平整整,上面写着每月60元。这在当时是将近她收入的四分之一了。在国家困难时期,妈妈一直是以这种方式,尽她个人的力量为国家分担,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就是在“文革”中只领生活费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妈妈平时东西都是乱丢乱放,“天女散花”,唯独这些收据是和第一届文代会代表证及上海音乐学院的工作证整整齐齐地收在一起,保存了半个多世纪,可见妈妈对这几样东西的珍惜。

妈妈热爱她的事业,她自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唯一能做的就是教学。从小到大,在我印象中,家里永远是她的课堂。她总说,国家给她的太多,自己付出的太少。她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来带不走,任何时候,只要学生肯学,她就愿教。在她的日程里,没有星期天,只有星期七。就连过年和节假日,只要学生需要,她都会放弃休息去上课。我从小到大,看着她的学生一批又一批,从我叫他们叔叔,到他们叫我叔叔,一代接一代。妈妈不仅教他们声乐演唱,还教他们如何做人,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甚至恋爱。上完课,她常常会把学生留在家里一起吃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对那些经济上有难处的学生,妈妈常常慷慨解囊,出手相助。她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国家的财富,她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有才华的学生,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被埋没。

大家都说妈妈把时间都给了学生,很少顾及家庭和子女,可是我明白,在妈妈心里,亲情总是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是她的时刻刻都在惦记着我们。每星期打电话回家,她总是喋喋不休地述说她的工作,她的学生。她是以这种方式告诉我她一切安好,很健康,让我放心。妈妈从来不要求我为她做什么,也从来不会强迫我按她的意愿行事。她总能站在我的角度来理解,体谅我的决定。到了晚年,特别是当她住在医院,她内心其实很希望我能一直陪在她身边,可是她从来没有对我提出这个要求,她不希望我为她而放弃自己的工作。

今年1月,我请假回来陪了她两周后不得不回去上班。当时妈妈已经没有多少力气说话,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我不忍心告诉她我将要离开。可能是看见了我拿到医院去的行李箱,她似乎明白我要走。那天上午她一直硬撑着不让自己睡着,每过一会儿就用手摸摸我的手背。虽然她什么都没说出来,可是从她轻轻的抚摸中,我能感觉到她的怀恋,她的关爱,她的嘱咐。我明白她想要对我说的一切。到了不得不同她道别的时候,妈妈吃力地对我说:“我一直想问你,但是又不敢问,你什么时候可以再来?”我强忍住眼泪答应她回去请到假就回来。妈妈理解地说:“你放心去好了,我会好起来的。”这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她说得并不自信,即使是在这种时候,她还在想要安慰我,让我不要为她担心,不要因为她而影响我的工作。

一个月后,当我再次回到她的身边,妈妈已经完全不能说话了。当我再次拉住她的手叫唤她时,她睁开了眼睛看着我,眼神里好像得到了一种安慰。当我在她面前走动时,她的目光总是紧紧地跟随着我,似乎生怕我会离去。我庆幸,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得以陪伴在她身旁,坐在她床头,握着她的手,在她耳边轻轻地同她聊天。我告诉她,等她康复,我们再一起去巴黎,去看她一直想看的母校,去她当年开独唱音乐会的剧院听歌剧。妈妈是在我轻声的述说中停止呼吸的,通过我们一直握在一起的双手,我觉得我们两人的心灵始终连在一起,我们可以用无声的语言继续沟通交流。我知道,妈妈没有离开。她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她舍不得离我们而去。她就在我们的身边,看着我们,分享我们的喜悦,同我们一起欢笑。她会看着她的学生,聆听他们的歌声,期待着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她盼望着学校的歌剧厅早日建成,盼望着更多的中国原创歌剧在那里唱响。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学生要教,她还会继续忙碌。

妈妈的世纪人生是光辉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追悼会上,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为她送来鲜花表示哀悼。妈妈以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为能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如果人生真有来世,妈妈,我愿再做一次你的儿子。

  (本文写于2016年清明,经作者同意略有删减,全文见《新民晚报》夜光杯微信公众号)

忆周小燕先生

·应勤·

 

凌晨我从手机微信获悉周先生仙逝。与她相处机会不多,瞬间往事历历略过眼前。

1974年夏,文革尚未结束。我与周小燕先生在五七文化干校同一期轮训。她和我同被选为学习班组长。小组讨论大多是哲学问题。因远离学院,政治气氛还算宽松,学员们面对大批文化名人,彼此十分尊重,院内外人士都称呼她周老师。在这之前,学院里是直呼其名的。我感觉那是文革中她最愉快的日子。到轮训下半期时,钢琴也搬来了,戏剧学院的青年教师则直接来请周先生辅导发声方法了。

周先生被分在养鸡场劳动,我在养猪场劳动。一次,我们几个青年教师一起去养鸡场看望她,她要我们轮流把脚踏进一个石灰箱,认真地对我们脚上喷药水,一边叨咕,别把你们脚上的细菌带给一窝窝可爱小鸡啊。随后带我们参观,进入母鸡下蛋的屋子,并关照我们轻声些,别惊扰了它们。我见一只只母鸡在一个个草窝里生蛋,发现好几个窝旁都有两三个母鸡在排队。就问周先生这是怎么回事?她说,因为每个草窝只能待一只母鸡,草窝数量不够,它们只能排队等待了。我们都好奇地说,啊?还有这种事?这么好玩啊。她说,母鸡也遵守秩序哦,说完爽朗地大笑起来。

周小燕的先生是著名导演张骏祥,在干校,张的宿舍北窗,正对着我们上音几个宿舍的前门场地,他几乎每天早晨都从小窗对着场地轻呼:“小燕,小燕。”于是我们就转呼,周先生就走到小窗下,两人隔窗嘀嘀咕咕讲好一阵子话…

 一次,不记得搞什么活动,各单位被允许在礼堂表演节目。文化单位的学员们欢呼着把她请上了舞台,这也许是文革中她破天荒第一次展示歌喉。她唱了首《我的家乡沂蒙山》,由彭雪琼钢琴伴奏。唱毕,整个礼堂掌声雷动。突然听到张骏祥站在旁边对我说:“她毫无准备,第一遍时喉头没完全打开,第二遍基本打开了。”我没想到一位导演对声乐如此内行。

记得在学习小组学哲学时,讨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问题。讨论中我例举太阳、地球、月亮来解释…周先生说:“小应,你不要老举天文学的例子嘛,大家都搞不清楚的。”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任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时,一天下午她带了四名法国朋友来参观,握手时发现她手冰冷。我问她,你好吗?她说血压一直较低。她亲自当翻译。约一刻钟后,她说:“小应,我累了,站不动了。”我随即扶她到博物馆的贵宾室沙发上休息,她似乎有不放心的神态,我说:你放心,我会继续讲解的。她这才松弛下来。使人深深感到周先生处事的认真态度。

在武汉出席曾侯乙编钟出土20周年全国编钟学术会议上,我住在东湖宾馆里,武汉音乐学院的同行告诉我:“你知道吗?东湖比西湖还大,是你们学院周小燕家的,是她的父亲周苍柏把整个东湖捐献给了国家。据说周苍柏在解放前就跟周恩来相约,要把东湖交给湖北人民。邓颖超每到武汉都住他们家。”周苍柏也被称为“东湖之父”,他对国家的贡献相当于厦门的陈嘉庚。

记得20121127日,那是上音85周年院庆。虽属小庆,我因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中午与会者都去对面饭店午餐,巧遇周先生在文化部工作的韩小燕的搀扶下,刚穿过汾阳路。我也稍后一步,当即问候了她,她手还是那么凉,满脸笑容跟我打招呼,未想到,那是我见她的最后一面。

我不愿意相信

——记念王建中先生

·钱亦平·

 

今天上午,我收到了一条我最不愿意相信的信息:王建中先生在美国去世……

这怎么可能?前年我去拜访他时,他告诉我说买了一辆自行车,从买地骑了很长时间才骑回家,他要减肥。去年我去拜访他时,他虽然为疾病所困,生活也颇寂寞、艰难,他说,他与桑桐先生是挚友,他的最私密的事情都向桑桐先生倾诉。他比桑桐先生小10岁,但是桑桐先生10年前的身体状况比他现在要好。他的肺部有点问题,有时半夜发病,没有人陪同,只能叫学生家长陪同去医院。但他还是不向生活屈服。中秋节时我电话他家,无人接,后向上海音乐学院退管会王益风打听,得知他去了美国女儿处。前几天电话他家还是只有留言录音。我想着他从美国回来后一定要去拜访他。我无论如何不会、也不愿相信他怎么就离开了我们?我万万没有料到。

我于195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王家恩先生、王晴华先生、肖酩先生学习钢琴,而王建中先生是跟随时间最长的一位。每周一次上课,他总是先将谱子上我父亲钱仁康先生的手写分析仔细看一遍,然后手指间夹着一根香烟,在钢琴上弹奏起来。我那时只有十四五岁,我总是担心烟灰会掉下来。说也奇怪,香烟灰从来没有掉落到琴键上。后来,他到大学部任教,在钢琴系和作曲系担任教学,具体担任钢琴、和声、作曲课的教学,这在上海音乐学院屈指可数。既培养了蜚声中外的钢琴家,又培养了蜚声中外的作曲家,这在上海音乐学院乃至中国仍然屈指可数。但他还是低调,我没有料到。

再后来,他做了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工作。当时我们编的教材都是一大本一大本沉甸甸的油印教材,他让我们搬到他的办公室,不厌其烦地逐一审查。他退休时,由文化部领导来上海音乐学院宣布他退位,全场中层干部鼓掌的时间长达好几分钟,这是我印象中为退休干部鼓掌时间最长的一位。我没有料到。

200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决定用中英文编一套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曲集,向海内外发行。一位作曲家编一本,共15本。王建中先生邀请我为他的曲集编辑。我欣然同意,不仅因为他是我的老师,我对他非常崇敬,还因为,他的钢琴曲是中国作曲家钢琴创作的集中代表,在世界舞台上影响最早,影响最大。编完以后,我问他要他的生平材料,他让我自己写。我开始查找材料,这才发现:上海音乐学院的网站上没有这位前副院长的信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家辞典》中亦没有他的条目,倒是有他十几年前去世的太太杨晏如教授的条目,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回答道:“我对杨晏如说,你要弄你去弄,我是不弄。”他竟然又低调到如此程度。我万万没有料到。

后来经过了解,我大致勾勒出他的成长轨迹。他于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19509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桑桐教授学习和声,同时从戴谱生教授学习钢琴。半年后转入钢琴系,先后从时任钢琴系主任的李翠贞教授以及张隽伟教授学习钢琴。1957年师从莫斯科格涅申音乐教育学院援华专家阿尔扎玛诺娃学习钢琴。同时,在作曲理论方面的课程一直没有中断:从桑桐教授学习和声,从陈铭志教授学习复调,从简普森教授学习对位。1958年,他从上海音乐学院提前毕业并在母校任教。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是教学领域还是钢琴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本人的钢琴作品也在国内外舞台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外,从而成为钢琴创作在国际舞台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1988年至1997年,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等工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当听说他的俄罗斯恩师阿尔扎玛诺娃生活困难时,向当年阿尔扎玛诺娃的中国学生发起捐款,我虽然不是阿尔扎玛诺娃的学生,但1990年在莫斯科进修时去过阿尔扎玛诺娃的家,我也跟随捐了一份。

2012418日,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的钱仁平教授组织《“走进音乐”系列公益艺术讲座》,请王建中先生主讲第二期“漫谈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钱仁平教授请我即席发表评论感言,我已记不清我归纳了几点,只记得时任院长的杨立青教授说自己是王建中先生的学生,备受教益。我就当初与杨立青院长PK,说我也是王建中先生的学生,并且我的丈夫也是王建中先生的学生,我是他的钢琴学生,我丈夫是他的和声学生,这在上海音乐学院有几对呀?我们都以做他的学生为荣,全场笑声不断。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音乐创作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就他的钢琴作品选集而言,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可归纳为如下四种情况:1、根据中国民歌或歌曲进行创作,如《云南民歌》、《浏阳河》、《大路歌》、《陕北民歌》;2、根据中国器乐曲或戏曲品种进行创作,如<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彩云追月》、《蝶恋花》;3、根据外国民歌或歌剧主题进行创作,如《赤胆忠心》、《樱花》、《五木摇篮曲》;4、专门的创作,有的是为钢琴家出国演出的需要,有的是钢琴比赛的委约之作,如《变奏曲》、《托卡他》、《小奏鸣曲》、《组曲》、《诙谐曲》、《情景》。如此广泛的题材范围,充分反映出他的创作主导思想和创作目的,那就是要创作出顺应中国听众的欣赏传统,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融合西方的作曲手法,甚至运用当代作曲技法的、充分钢琴化的作品。因而达到既为中国听众广泛接受,又在国际舞台上广为传播的效果。他成功

地做到了。

为此,他在如下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中国风格的和声调性语言,二,中国风格的现代技法,三,中国风格的色彩意韵,四,中国风格的结构手法。我在王建中先生钢琴曲集的附文中就以上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

敬爱的王建中先生啊,我万万没有料到,去年我们是最后一次见面,当时你的身体尚可;我万万没有料到,你在83岁时离开大家,因为你并没有实质性的疾病。现在我只有祝你:去与你的爱妻杨晏如先生团聚吧!去开启新的生活吧!我敬爱的王建中先生!

 

忆孟波老院长

·沈德皓·

 

当我在校学习和任教时,我称他为孟院长,当我被调到上海民族乐团任职後,我称他为孟局长,但我至今仍习惯称他孟局长。他,就是我们敬重的老一辈音乐家,我国音乐界优秀的领导人孟波同志。  孟院长不仅是我音乐道路成长期间的好领导,也是开拓我音乐视野的引路人。

1958年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并留校任教。1962年,由于上海民族乐团的需要,领导上决定调我去该团任独唱演员(当时,孟院长已是上海市文化局长,我的调职是否与此有关,不得而知)。不久,乐团北上巡回演出,抵达北京期间,孟局长恰在京开会,在一次宴会上,他亲自带我引见了著名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并当场郑重的让我向查老拜师学习中国古代琴歌。当时,我对古琴艺术一窍不通,对于以古琴音乐和中国古代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琴歌,更是一无所知,但孟院长非常重视这一濒临失传的祖国音乐文化,并给予我继承的重任,这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我声乐道路上的重大开拓。

巡回演出结束後,我就入住查老师家。老师全家待我如同亲人,创造各种条件使我能潜心学好琴歌。查阜西老师演唱的琴歌,自小得有师传,又经他多年研究总结了琴歌的演唱特点,风格,他当时十分感慨的对我说:”你是全国第一位向我学习琴歌的专业歌唱家啊”。我深感老师对我的厚望。

在此期间,查老师亲自向我传授了《胡笳十八拍》,  《苏武思君》,  《古怨》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琴歌,同时,还安排我就地学习京剧和昆曲,以丰富我对古代传统唱法的了解。此时,我犹如发现了我国浩瀚的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珍珠,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如何用多年来在校学习的科学发声法唱出古代琴歌的韵味,并表达古代诗词的涵义,成为我努力追求,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这短短的一个多月学习,更使我感到将要耕耘这片几近荒芜的园地,真是任重道远,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次学习结束回团後,孟局长立即组织了一场由我向全市各音乐团体领导的汇报演唱,以此引起大家对琴歌的重视和支持,并安排我演唱的琴歌参加《上海之春》的演出。此後,为了表现古代琴歌自弹自唱的传统形式,孟院长又鼓励我向上海的古琴大师张子谦学习弹奏古琴,使我逐步以自弹自唱琴歌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此後,他还多次安排我为国家领导人演唱琴歌,记得有一次演出後,他特地到後台很兴奋地对我说:“怎么样?当时让你去学琴歌,没错吧?!可不能让它失传啊!”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更加深了我对继承此项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文革期间,可想而知,我演唱的琴歌自然被作为“毒草”成了批判对象,我也曾违心的写过自我批判的大字报并涉及对孟局长的批判。现在光说“愧对”和“歉疚”远远表达不了我的全部心情,但具有宽厚心胸的孟局长并没有任何“记恨”,文革后,他仍然关心著古琴事业,关注著琴歌。我与今虞琴社的琴友们合编了《今虞琴歌》一书,他欣然题字作序。

1984年我赴美举办中国古代琴歌及唐朝歌曲等讲座,他给予很大支持和鼓励。

2009年,在琴界诸老友的帮助支持下,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我演唱的《中国古代琴歌精品》专辑碟片,我即刻想到首先要献给我演唱琴歌的引路人——孟波老院长。我和老伴奔到了他在湖南路家,几乎不相信这位九十多岁的德高望重的前辈音乐家,夫妇二人仍住在旧式的二楼房子里,每天进出还要爬楼梯。两位老人神彩奕奕的接待了我们,显得特别高兴。更使我们感动的是,在告别时,老人竟然十分固执地,不容劝说地走下楼梯,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门口……。

如今我旅居美国,仍不忘传扬中国琴歌,也培养了少许琴歌学生,得知国内古琴事业大有发展,母校的胡靖舫,鞠秀芳,戴晓莲等老师也仍然继续培养学生演唱琴歌及唐朝歌曲等讲座,他给予很大支持和鼓励,甚感欣慰。使我们心中无限感动和感慨,看到这老一代的艺术家和领导人,他们没有特权享受,没有奢华要求,他们只有付出,只有一颗奉献的心,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将情何以堪?!

孟院长以九十九岁高龄仙逝,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那谦和,亲切的笑容,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他对祖国音乐事业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音乐史上。

敬爱的孟院长,安息吧!

 

 

 

 

可敬可赞的郑氏姐妹花

·靳卯君·

 

、姐妹花同步献身音乐艺术

194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读书的郑小瑛洋溢着爱国热情,向往光明。妈妈温嗣瑛不放心,时刻关注着她的动向,郑小瑛两次逃走,其中一次被妈妈亲自赶到南京抓了回来。

当时才16岁的郑小维虽然还不明白姐姐的志向,但她相信姐姐总是对的,于是她积极地为姐姐打掩护,为此曾多次被妈妈责骂,但她却守口如瓶,甘心情愿。最终协助姐姐成功地与同学结伴,揣着地下党开具的通往解放区的路条,踏上寻找光明之路。

到了解放区,郑小瑛凭着自己从小学弹钢琴的音乐基础和出色的乐感,在中原大学文工团开始了她的指挥生涯,带领大家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解放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被苏联指挥专家杜马舍夫选中,成为我国第一个合唱指挥班里唯一的女性学员,其后又被选派到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歌剧、交响乐指挥,终于成为中国新一代具有代表性的女指挥家。

19495月上海解放,同年10月妹妹郑小维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笔者有幸与她成为同学。她先学声乐,后转作曲。毕业时服从统一分配,先到浙江省音乐、舞蹈、戏曲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后来又调到浙江省歌舞团任专职作曲,并负责学员队教学及歌队排练,最后又回到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退休之后,担任业余合唱团的指挥工作,转了一圈,姐妹俩又走到一条路上来了。

郑小维在与社会上业余合唱团零距离的接触之后,深刻体会到全国多多少少爱乐者是多么喜欢音乐,但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关爱,不得入门。这就是她下定决心挑起重担为广大的业余合唱团员作贡献的原因。她认为排练合唱首先应分声部练习,但业余团体没有场地,需要经费去租用,她就毅然腾出每周四个晚上,接待团员分声部在自己家中免费为四个声部单独训练,得到合唱团员们的拥护。

从性质上看,二人同是音乐学院的同学,校友,姐姐是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妹妹却是群众业余会唱团的指挥;一个表演阳春白雪,力争改变“和者甚寡”为“和者日众”,一个服务下里巴人,也力争“和者数千”为“和者上万”,但对待音乐艺术的认真负责,对待广大人民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却是一致的。郑小瑛在交响乐音乐会上与歌剧演出之前,必定举办深入浅出的普及讲解;郑小维在指挥群众业余合唱时,一丝不苟地传授正宗音乐理念,姐妹俩以音乐服务大众的目标是殊途同归的。

二、五十年后同时生命垂危

1997年,两姐妹几乎同时遭遇灭顶大祸:在为一个单位进行业余比赛的辅导训练后,郑小维回家途中不幸遭遇严重车祸,颅底骨裂,呼吸及心跳骤停。幸而爱人当机立断,采用人工呼吸急救,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她送到中山医院及时手术抢救,方才转危为安。

郑小瑛在北京惊悉恶耗,心焦如焚,连夜赶到上海,日夜不离照顾妹妹,待小维病情稳定后才回北京。这时她感到自己有所不适,去医院检查竟被告知已是直肠癌中期,必须马上住院手术。可是明知自己患上了重症,她还是平静地为北大和清华作了两次事先安排好的音乐讲座,又不动声色地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上了最后一堂课,然后才悄悄地住进医院。对妹妹小维那边自然是严格保密的。

三、姐妹同心再创辉煌

奇迹发生了,郑小维先后开颅五次,竟然存活下来,而且思维能力逐日恢复,甚至还记得住四十年来执教的积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用的是个假头在写书。”  因为现在她三分之一的头颅骨盖是用人造骨填补的,但别人如果不注意还真看不出。她仍然是精神抖擞,每日健步去公园锻练。回想当时为她开刀的中山医院主任医师崔尧元曾说过:“郑老师,你在我三十年的病例中真是一个少见的奇迹!”又回想她住医院期间,合唱团员们主动轮流承担值班护理,使郑小维感激万分,冥思苦想用什么方式表达感恩,直到她八十岁左右竟萌发出著书的念头,此时不仅是专为某一个合唱团,而是想到千千万万个合唱团员都渴望得到提高,更想到各行各业都在争取与国际接轨,合唱自然不能甘居人后,那就需要写出一本针对当今中国业余合唱团实际需要的书。曾经是许多专业和业余合唱团的亲密战友的姐姐郑小瑛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她建议将简谱与五线谱的高低音谱表对照排列,三种谱表上下对齐;文字也采取能使每一位业余合唱团一看就懂的“大白话”的陈述方式,尽量避免专业语言,让作者与读者娓娓谈心,共享美好的音乐。

方针既定,郑小维日以继夜地奋笔直书,即使是从2011年开始由于过度劳累出现过两次脑梗住进医院后,她仍在病床上继续改稿,心中所想的只是与时间赛跑,一定要在生前完成书稿。目前这本普及性读物己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万没想到刚一发行没几天就全部售罄,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强烈要求加印。目前正在进行加印前的勘校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再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期盼。

郑小瑛在这近二十年中同样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奇迹。1997年,她患癌症住进医院,承受了化疗、手术、放疗的折磨,五个月后,她带着假发在北欧的爱沙尼亚成功地指挥了歌剧《卡门》的演出。在掌声雷动中闭幕时,第一个迫不及待地往乐池里献上鲜花的是与她一道出访的著名演奏家章红艳,她无比兴奋地说:“郑老师,我激动得手脚都冰凉了!这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你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紧接着来的是更大的奇迹,刚刚脱离重病危机、又已是从死亡线上抢救下来的古稀之年的郑小瑛,又干了一件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她应邀去福建厦门创办了一个民办公助的交响乐团一一厦门爱乐,这是多么严峻的挑战!可是她却在15年时间里训练出了一支优秀的乐团,把一部表现客家人奋斗史诗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刘谖作曲)带到了11个国家,演出了63场!郑小瑛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勇攀艺术高峰,为实现她的人生理想而奋斗,她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今年初,郑小瑛还指挥新加坡交响乐团上演了一场全部中国交响乐作品的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与此同时,她还对郑小维为合唱团员写的书给予了亲切的关怀。

小瑛、小维这对姐妹花的故事非常精彩,她们开的是“音乐之花”,结的是“普及之果”,一心盼望广大爱乐者们都能轻松愉快地步入音乐这片美好的园地并获得享受。她们这对耄耋之年的老姐妹为艺术辛勤耕耘、终身不渝的精神可敬又可赞。

一个等待了廿年的约定

·吕振海·

 

随着邵钟世、倪恒章手中的切刀将写有“上音附中6570寿辰厦门”字样的大蛋糕切开,在场的附中65届十六位同学齐声高唱生日歌,由此将生日聚会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一幕发生在厦门的附中65届同学吕振海家中,为了这个生日聚会大家足足等了廿年!

大约在i995年前的上海同学聚会上,有人提议,吕振海现在鼓浪屿工作,大家是否集体到厦门过50岁生日。与会的同学热烈鼓掌表示赞同。遗憾的是50岁未成,60岁也未成,其中的原因一言难尽,但是作为东道主的吕振海却一直将此约定深藏心中,期待着约定兑现的那一天。

2015年眼看要迎来70岁的那一天,在吕振海的呼吁下,在娄有辙等同学的精心号召组织下居然在2016年元旦过后成行了。一月九日十六位同学从各个地方汇聚到厦门,中间有从加拿大来的项德媛、新加坡来的方圆,香港的李成璧,以及北京邵钟世、桂林范群、长沙傅成群,-上海范鹤英、颜燕、林元京、方芳、高瑾、倪恒章、蒋维民、娄有辙、袁捍中等,还有高瑾的先生石林教授——也是附中校友全程参加了活动。

同学之间欢聚的那种兴奋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讲不完的逸闻趣事……,尤其是林元京常常把我们在附中表演过的沪剧、滑稽戏模仿得维妙维俏,笑得大家前俯后仰,眼泪都出来了。总之短短五天的聚会旅游充满了欢声笑语,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之中。要知道有的同学自65年附中毕业至今五十年过去了,都未见过面,令人唏嘘不已!

厦门美丽的自然风光、整洁的市容环境、清新的空气都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去福建南靖参观了云水谣(因电影云水谣拍外景而得名)风景区,田螺坑(俗称四菜一汤)土楼群,参观了建于元代至今有700多年历史的“东斜西歪”楼。这座土楼从建成起就是东斜西歪的,现在仍有不少人在里面居住。我们去泉州游览了开元寺、东西石塔,参观了宋代建造的远洋大船。到清源山风景区看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老君岩老子座像。我们到集美瞻仰了陈嘉庚陵墓,缅怀这位被毛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他倾其所有、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激励着无数海外赤子支持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我们花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时间游览了钢琴之岛鼓浪屿,参观风琴博物馆,聆听了管风琴演奏,到位于笔架山上的许斐平故居拍照留念,十分怀念这位上音附中的杰出校友,对他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我们去参观殷承宗家,一进门殷承宗的哥哥、厦门音乐学校的前副校长、指着邵钟世大喊一声:邵钟世!起码有廿多年未见了,高兴啊!非常难得的是殷承宗居然在家练琴,准备音乐会演出,一下于见到这么多附中校友大概也是第一回了。殷承宗一眼便认出石林老师来,石林说:我还当过你们班三年辅导员呢!大家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争相和殷承宗照相留念,他有求必应,每张合影都显得无比的珍贵!殷承宗定居美国,常回国参加各种演出及讲学,这次能在鼓浪屿他的家中见到这么多上音附中的老校友实在是难能可贵了,这也是我们鼓浪屿之行的最大收获之一。

我们还游览了菽庄花园,看浪涛拍岸,观日光岩全景,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合影,参观位于花园内的钢琴博物馆。已故澳大利亚籍华人胡友义先生毕生酷爱收藏钢琴和管风琴,并全部运回故乡鼓浪屿,供人们参观欣赏。钢琴博物馆的馆长朱岩先生亲自担任导游,给我们讲解。几个世纪以来的各种款式的名琴以及它们的历史,让我们大饱眼福,兴致所至,李成璧和吕振海当场合作一首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的四手联弹“闲聊波尔卡”引来了同学们及游客们的热烈鼓掌!回想起五十年前高中毕业钢琴考试时,李成璧为吕振海协奏,五十年后的今天居然在钢琴博物馆再次合一曲,真可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为了感谢吕振海工作的厦门音乐学校对我们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拜访了学校的领导,学校领导也亲切地会见了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播放了关于音乐学校廿多年成长历史的纪录片。虽然办学时间不算很长,可是光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本科各种专业就输送了几十名生源,而且自九○年学校挂牌成立,上音的郑石生教授即担任了十年的校长,以后校友侯润宇又担任了三年的校长,所以厦门音乐学校和上海音乐学院还有着很深的渊源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和老同学见面郑贤发同学虽然身体欠佳、腿脚也不太方便!仍然在一月十一号乘高铁南下赶到厦门,赶上了我们的鼓浪屿之旅,全程参与,以顽强的毅力,一起走路,一起登高爬坡。要知道鼓浪屿是个无车岛(仅有北面码头到南面菽庄花园点到点的游览电瓶车)。所以郑贤发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同学情之深厚可见一斑!

短暂的聚会就要分别了,吕振海偕夫人寿梅<曾就读于上音钢琴系,师从郑曙星教授)提前做了几百个饺子以及上百个包子,在吕振海家聚餐。北方人有一种说法叫下车的面条滚蛋的饺,刚好到达厦门那天吃的是生日蛋糕和长寿面,分别的时候就吃饺子了!大家互相举杯,庆贺此次聚会的圆满成功。席间,吕振海展示了一幅用毛笔书写的打油诗(曾经写给另外一位学友):

 

   

常忆年少无忧 忽见白发满头

五十六载春秋 感叹时节如流

未曾虚度年华 却也少有成就

夕阳仍旧美好 含饴弄孙旅游

读书写字弹琴 知识需要常修

思念儿时老友 友谊天长地久

草就打油一首 何日言欢把酒!

在我们人生几十年的生涯中,最值得怀念的就是在上音附中那灿烂的岁月!再见了,同学们!期待着下次桂林的再聚首!

 

 

 

 

 

 

 

 

 

 

 

 

 

 

 

 

 

 

 

 

 

 

 

 

 

 

 

 

 

 

 

 

 

 

 

 

 

 

 

 

 

 

192659日出生于杭州。于2016114日去世,                  享年九十岁,江苏松江人(今属上海市)。资深音乐教育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声乐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六岁学习钢琴。1942——1949年先后在上海音专、上海国立音专、钢琴系声乐系学习。曾师从丁善德李翠贞等名教授学习钢琴。师从劳景贤、菲列斯庞,拉普夫人等名教授学习声乐。毕业获钢琴,声乐两学位。

1951年在青岛山东大学艺术系任声乐助教。1952年在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科任声乐讲师。1958—1987年在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任声乐副教授,声乐教授。1987年退休。2002年聘任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硕士研究生导师。

著述。论文:

1)自1982年始,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人民音乐》《歌剧艺术研究》上发表十余篇译文,编译及论文。

小丛书,(声乐、钢琴、小提琴)等。在省级刊物《山东省音协专刊》与《音乐小杂志》上发表《意大利艺术歌曲八首如何演唱与感情处理》;《外国著名歌剧八部剧情与音乐论述》等近十篇译文。其中《外国歌剧荟萃》(与蒋晓苏编著约75万字)1992年荣获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并荣获山东艺术学院1992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将。(1991年由山东明天出版社初版。2003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再版,2005年三版)。

▲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原民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16211432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逝世,享年83岁。

遵照本人遗愿及家属意见,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退休副教授

            老师因病于20162267时在家中不幸逝世,享年83岁。

现定于201631日(星期二)上午1030分,在上海市西宝兴路殡仪馆四楼德园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女高音歌唱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原副院长,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34日零时3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9岁。

兹定于2016310日上午1030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大厅(漕溪路201号)举行周小燕教授告别仪式。

周小燕先生1917828日出生于上海,19189月随父母回到故乡湖北武汉。1924年,在汉口道生小学学习:1929年,进入意大利天主教会办的圣玛利亚学校就读:19359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声乐系,师从俄国专家苏石林教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周先生毅然返回武汉,积极参加武汉抗敌工作团歌咏队,宣传演唱了《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等抗日歌曲,极大鼓舞了军民们的抗战士气。19381月,周先生与夏之秋一起,把上海国立音专在武汉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了“武汉合唱团”,并成为该团主要女高音独唱演员,首唱了《长城谣》等一批激发抗战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名曲,为如火如荼的抗战事业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血。

19389月,周先生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布朗热、吉尔斯教授;1939年,转入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求学,师从贝纳尔迪教授。194510月,由周先生担任主角的清唱剧《蚌壳》在巴黎国家大剧院首演,成为法国乐坛的一件盛事。1946330日,在伦敦白宫剧场举行了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1946730日,首次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卢森堡卡西诺剧场隆重举行。10月,应邀首访德国柏林,在复兴剧场成功举办了两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同行专家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19475月,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艺术节,被国际音乐界誉为“中国之莺”。

1948年,周先生婉言谢绝了外国同行的挽留,放弃了留在欧洲工作、生活的机会,她不忘父亲教导,毅然返回上海,被聘为上海国立音专声乐教授。她怀着满腔热情,要报效她深爱着的祖国。一回国即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举办义演音乐会,用她那美妙动听的歌声来“唱破黎明前这阴湿的天”,终于迎来了人民的翻身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周先生全身心投入她钟爱的声乐教育事业,一干就是60多年。

1949年,周先生即被任命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第一任系主任;1979年,受命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她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文艺的“两为”方针,努力倡导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学科建设敢于比肩世界一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艺术实践,积极带领师生勇破师门、走出校门、跨越国门,办学水平、教学成绩令人瞩目: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声乐表演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美声教学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美声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19502月,周先生当选上海音协副主席;19855月,又当选中国音协副主席。她牢记周恩来总理“音乐工作者要永远站在人民这一边,永远为人民讴歌”的教诲,团结带领广大音乐工作者,努力履行职责,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广大劳动人民。她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在舞台上唱、在广播电台唱、在电视台唱,只要有深入基层的机会,她更愿意在工厂唱、在田头唱、在部队营房唱。人民群众喜欢听什么,她就唱什么,既唱茶花女,也唱白毛女。进入晚年后,她倾尽全力培养学生,通过学生为人民歌唱。

周先生酷爱声乐教育事业,她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日程永远排得满满的,从不计较时间报酬。1999年、2001年,周先生先后两次突发脑血栓、小中风,医生叮咛禁止工作,但等病情稍有好转,周先生便迫不及待地投入教学。为了工作她甚至顾不上与儿女的交流、沟通,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数十年来,周先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声乐拔尖人才,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49月以来,周先生先后当选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积极参政议政,踊跃建言献策,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19562月,周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叫干啥就干啥。在“文革”中,周先生虽惨遭“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她坚定地相信群众、相信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始终不渝。

1988年,为了振兴中国歌剧,周先生在年届71岁时积极创建周小燕歌剧中心,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歌剧大师班,指导来自海内外的学员们排演了《弄臣》、《茶花女》、《费加罗的婚礼》、《原野》、《雷雨》等十余部歌剧,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声誉,培养了一大批当代优秀歌剧人才。

200711月,经上海市教委立项、上海市政府批准,周小燕艺术大师工作室成立。在周先生的领衔下,大师工作室一边加强教学科研,一边积极筹备创作中国原创歌剧《一江春水》,并于201411月,作为第16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剧目隆重上演。

20154月,周小燕先生在上海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以张骏祥、周小燕夫妇名义成立了“祥燕艺术公益基金”,  目的是更好地资助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普及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质。

周小燕先生毕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爱生命,她以掷地有声的大爱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激励着成千上万敬仰她的人们。鉴于周小燕先生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多次给予奖励:“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教学名师”、“全国十大女杰”、“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等。

周小燕先生患病和住院期间,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领导亲切关怀、亲临探视。周先生不幸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上海市领导、广大师生以及敬仰她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沉痛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深切慰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获悉周小燕先生去世的消息后说:“周老师为人师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高度概括了周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让我们大家共同以周小燕先生为榜样,继承遗志,携手奋进,为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周小燕先生,安息吧!

 

▲中国共产党党员,上海音乐学院享受按副省级(部)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待遇离休干部,原上海音乐学院总务处处长     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20163151724分,在上海市华山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6岁。

汤彬同志19191130日生,山东泗水县人,194411月在山东济南参加革命,1945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11-1945.08    鲁中三地委参加工作,在鲁中军区青训班学习。

1945.08-1947.01    济南工委城工部地下工作,山东省教育厅干事。

1947.01-1948.01    山东省支前委运粮队干事、民站站长,山东省政府警卫营二连文化教员。

1948.01-1949.05    山东建设大学学习,南下红海大队教员。

1949.05-1951.06    上海市文管会教育局局长室助理秘书。

1951.06-1953.01    上海市教育局视教处视导员,上海市五反人民法庭中队长。

1953.01-1954.04    上海市教育局行政科科长。

1954.01-1960.07    上海市教育局人事室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1960.07-1961.07    上海市委党校学习。

1961.07-1973.10    上海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1973.10-1983.04    上海音乐学院总务处处长。

1983.04                  离休,享受按副省级(部)长级标准销医疗费待遇。

 

▲浙江省越剧团国家一级作曲      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131日下午在杭州第一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6岁。

何直伟19405月出生于浙江舟山定海。19589月至19627月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629月直升上音作曲系至19734月分配到浙江工作。先在浙江京剧团担任作曲,19856月调入浙江越剧团担任作曲,于20008月退休。

何直伟在浙江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和经典的音乐和戏剧作品,涵盖了京剧、越剧、婺剧、舞剧、电影音乐等,他的作品作曲追求新意、配器严谨,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他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作曲的经典剧目《五女拜寿》,拍成了电影后获金鸡奖和百花奖双料奖项。他的许多作品荣获全国和省级各种奖项,其中有:浙江越剧团的《金凤与银燕》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商城真情曲》获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作曲一等奖:越剧广播剧《傻姑娘出嫁记》获1986年全国广播剧一等奖、中央    台全国首届现代戏作曲一等奖:大型舞剧《鉴湖女侠·秋瑾》获浙江省作曲一等奖、文化部创作奖:越剧《乾嘉巨案》获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作曲一等奖:越剧《长乐宫》、《白头吟》、《明月何时圆》、《柳玉娘》等均获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作曲一等奖。

何直伟为人正直、厚道,乐于助人,他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朋友,正如浙江越剧团在何直伟追悼会悼词中所说“何直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忠诚于党的文艺事业的一生,是为戏曲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在他的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我们要学习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为我们的文艺事业、戏曲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

往事依稀,泪眼朦胧,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他的思念,何直伟先生,安息吧!

 

                                      上音浙江校友会

                                           20162